從南方電子報的歷史談非營利電子報的演進歷程(三)網路媒體體系

特約撰稿/楊舜慧


 



媒體生產的次體系-內容產製系統


包含各種可提供南方電子報的網路內容,以及產製南方電子報的網路內容不可或缺的成員:作家;人文、改革性的社區工作團隊。


 1995
39日,「南方社區文化互動式資料庫」(
South Community andCulture Interactive Database
,簡稱
SCCID


)正式在網路公告,開始將資料放上中山的

SOUTH
「南風」
BBS
,並為不同團體、不同性質文章開設不同留言版。並為不同團體、不同性質文章開設不同留言版3

29

日,正式對新聞界公告。三個月中,已經輸入兩百萬字的資料。所蒐集的文章層面非常廣泛,提供稿源的作家也都在文壇上或文化界頗受肯定。如:取得高雄作家彭瑞金、


葉石濤、吳錦發、王家祥、王蜀桂、倪再沁、鍾鐵民、洪田浚、涂幸枝等的同意後,將陸續轉載他們的文章。

最早期與「南方電子報」合作的社團包括「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美濃愛鄉協進會」、「台灣生態中心」、「中華民國消費者保護協會」、「南方藝術」、「文學台灣」、「高雄婦女新知」、「保護高屏溪綠色聯盟」、「崔媽媽社區組織」、「參與者雜誌」、「女工團結生產線」、「原報」等。此時,稱為「南方社區文化互動式資料庫」(SCCIDSouth
Community & Culture Interactive Database)


在大報副刊上,大家通常只能看到這些作家為了迎合大報的「大眾化口味」,縮減篇幅、隱藏理想性格的短文。但是在網路上,有近乎無限的空間儲存他們的精華作品!所以,「南方電子報」的經營者所堅持的理念:「讓商業邏輯下失去戰場的理想在網路上發聲!」就顯得相當重要。

 「南方電子報」取名「南方」,

是因為發源自粗獷豪邁的台灣南方都會高雄,為了證明網路可以打破中央與邊陲的差距,由南方工業城提供文化資訊一點也沒有困難。加上「社區」兩字,是因為「南方電子報」的經營者認為,從自己的身邊開始關懷,是讓台灣更好的最佳方法。電子報強調「互動」的功能,希望大家能夠參與討論。

 「南方電子報」的網路內容,等於是一個可媲美專業報紙的副刊。這份有深度、有內容的「網路雜誌裡的網路副刊」,平均每天送出一萬字以上的資訊,包括:台灣本土的文學評論、小說、新詩、散文;女權運動、女性主義、同性戀的專欄、短文、評論;消費者保護運動的文章,非常實用且生活化;藝術評論與介紹,藝術理論的探討;對台灣瀕臨崩潰的生態環境的特別探討。


自然寫作的文章;客家文化與客家運動;人本教育的專文;醫療政策問題的討論;著名的崔媽媽租屋組織,讓您瞭解台灣的住宅問題;大量關於原住民的深入報導、文學、評論;慈善與社會關懷。以上是
1995年「南方電子報」的成果。後續,「南方電子報」的經營者,繼續向更多組織、更多作家邀稿,充實「南方電子報」的網路內容。


1996
6月,陳豐偉將去當兵,辭退工讀生,並發信徵求「剪報義工」和「打字義工」,有二十餘人報名,為「南方」義工制度的開始。1998

6

月,失聯一段時間的。「南方」資深工作人員

GRIEF


復職,「南方」開始有專職的工作人員。由高師大畢業、出身南部綠色運動的黃婉婷出任社運議題的「水緣」主編,社區運動中生代的吳蕙蓮出任社區議題的「沃土」主編,在欠缺專業編輯時期,嘗試讓「南方電子報」藉由分版增進編輯品質。此外,和當時台灣首屈一指的資訊科技媒體集團「資訊傳真」初步合作,取得轉載其文章的權力。但後來沒有後續發展。


1999
5月,錄用第二位工作人員洪茂鳳,「南方」終於有專職編輯,不再是「個人電子報」的經營形式。但此時工作人員月薪只有兩萬,捐款收入仍不足支撐,經濟壓力頗大。1999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