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方電子報的歷史談非營利電子報的演進歷程(二)南方電子報的出現

特約撰稿/楊舜慧

南方社區文化網路」創立於19952月,同年3

月初於網路上公告,
524日創辦以
email
發送的「南方電子報」,為台灣本土第一份對大眾發行的「電子報」(newsletter)。南方」的宗旨是「讓商業邏輯下失去戰場的理想在網路發聲」,以「社會運動」、「社區運動」、「生態環保」、「弱勢團體」、「文學文化」為五大方向。
 


「南方電子報」的起源,可追溯到解嚴及
90年野百合學運後,知識份子反省社會改革的走向,紛紛從政治議題回歸對社區、鄉土的關懷,於1994年匯集成台灣第一次「社區文史工作者夏令營」。當時,南部的「南方綠色革命」(「成立柴山自然公園」、「保衛高屏溪」等結合社區與生態議題的市民運動)和「美濃反水庫運動」已蔚為風潮。 

 19948月,來自「高雄生態中心」的醫學生陳豐偉,參加台灣首次的「淡水文史工作者夏令營」,並在「夏令營」上發言「網路未來對社區工作者將發揮重大的影響力」,引起中時、聯合兩報記者注意,並受邀撰寫網路專欄。會場中,另有兩名台北報紙「立報」的記者:張育章和張釗維,跑來和陳豐偉聊天。從1994年陳豐偉在「淡水文史工作者夏令營」上,陳述社區工作者資源貧瘠、上網不易。之後,在19949月,陳豐偉因撰寫中國時報寶島版專欄的「網路報導」之便,採訪中山大學網路組陳年興,在後續討論中興起在學術網路創辦「人文網路」-人文資料庫的想法。 

 

1995
2月,在中山大學

提供部份網路資源的情況下,以協助「人文、改革性」團隊上網傳播理想為宗旨的「南方電子報」,終得以極低的成本,維持此一開創性的人文媒體。
1996
3
南方電子報」和各社團的具體結盟展開,並奠定「南方電子報」「微弱核心、資源開放、串連各社團力量」的經營模式,讓各社團均樂意與「南方電子報」合作,無須另行創辦與「南方電子報」具競爭性的網路媒體。 

 

1997
年到1998年,因為有「南方」的協助,使得許多電子報如雨後春筍般的相繼發刊。然後,1999年至2000年,原「破報」創刊編輯張育章、張釗維加入「南方」編輯團隊,資深作家羅吉甫志願擔任南方人文報編輯,高永謀、張子英、宋明珠、莊雅蘭等長期襄助「南方電子報」,使得「南方電子報」的深度與廣度得以延伸。

 


   
(本文
發表私立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主辦2004資訊社會研究生論文發表會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