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盧儒
行動商務的發展近兩年日受到高度重視,日漸普及的行動電話使用人口讓電信業者一則以喜一則以憂,用戶不斷擴張固然值得欣慰,然而另一方面卻也代表著市場飽和,胃納量大為縮減,台灣一千七百萬用戶的市場面臨的情況正是如此,因之業者無不卯足勁耕耘資訊傳輸等加值性服務,希望在通訊語音服務的戰場外另闢蹊徑再創榮景。
目前經營行動商務最為成功的範例首推日本NTT
DoCoMo的「i-mode」,從1999年開始其用戶數便不斷向上攀升,甚至還多次將市場評估向上修正,受歡迎的程度遠超過預期,時至今日其已經創下兩千七百萬個用戶數,成為全球爭相仿效的對象,這全都要歸功於「i-mode」發展之初睿智的經營方針及其對經營理念的始終貫徹。
「i-mode」一開始就以網路思維的角度來思考經營策略,因為能夠拋開舊有的電信思維,才能成就今日的「i-mode」。所謂的網路思維指的是一種共同參與的精神,將不同的產業納到一個跨平台的體系之中共同經營,讓既有的多種終端設備串連起來,甚至連使用者也參與了這個體系的循環,因為每一種角色都會為自身努力不懈,因此能夠共存共榮創造多贏的局面,這便是網際網路最原始的精神所在。而電信業的精神便完全大異其趣,傳統的電信模式是單向的單一經營者,由電話公司提供基礎建設並獨立提供服務內容,像是語音服務、加值服務等,使用者被動的被服務,並無其他共同奮鬥的生命共同體存在,這樣的模式在早期雖然能夠維持運行,但在網路發達的新時代,革新性的做法勢必將應運而生並能因此獲致成功新境界。
由網路的精神出發,「i-mode」在技術方面以相容程度而非最高品質作為優先採行的準則,藉此能以較低的門檻與許多不同的對象結盟,並以拆帳的方式與合作對象共同分享營收,只收取近一成維護費而將其餘收入歸內容提供者所有,因此成功的將多種產業納入營運體系中,讓其服務內容充實豐富包羅萬象,至今累計了四萬四千多個內容服務網站,紮實的內容吸引用戶相繼使用,大量的用戶則吸引更多業者投入提供內容,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i-mode」除了在ICP方面深耕,也在跨平台的合作上努力,像是個人電腦、
PDA、電視、PS等平台,都是「i-mode」揮灑的舞台,因此其相繼與松下通信工業、SCEI(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等公司合作,擴大其接觸使用者生活的構面,並進一步成為家庭電子商務平台。目前DoCoMo也陸續朝向國際化的腳步發展,相繼與美國AT&T Wireless、台灣和信電訊、英國Hutchison 3G等業者結盟,其影響力正逐步擴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