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何羚瑋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企業電子化成了當代企業為求生存不得不做的工作。企業紛紛導入資訊系統之後,如何能發揮最大的效益,才企業主最重視的。對企業內部而言,可能是效率的增進、成本的降低。若進一步將資訊系統結合供應鏈的概念,所能發揮的效益將遍及產業的上中下游,這也就是供應鏈管理與協同商務的誘人之處。
協同商務與供應鏈管理的差異,在於協同商務能達成協同設計、協同製造、協同行銷的目標。而供應鏈管理僅著重於生產製造的整合,對於協同設計與行銷,著墨較少。為能達成上述目標,協同商務中有一項不可或缺的要角,即是那看似不起眼的小小「條碼」。
商品條碼化,是商業自動化的基礎,商品識別條碼化能提供自動化設備辨識功能,減少人工輸入,增加作業效率,有助於管理。條碼演進的歷史,可說是商業現代化歷史的縮影。最初的條碼,有數種版本,美加地區採用UPC條碼系統,歐洲採用EAN系統,市面上有多種條碼,各唱各的調。第二階段,經過溝通與整合,EAN更名為國際商品條碼協會(IANA),EAN成為國際通用之商品條碼,商品條碼化也成為國際貿易的必備條件。
此時的條碼,宛如商品的國際護照,其識別代號被設計成有意義的編號,用來識別商品、服務、資產及位址。條碼記錄著產品的國家代號、廠商代號,以及檢核資料。條碼成為全世界商品流通的共同語言,企業依賴它,跨國企業更是不能沒有它。
協同商務不僅跨越企業個體,以供應鏈為主體,供應鏈中的各個成員,更可能是分布於全球各處的企業。若沒有標準化的條碼,勢必出現溝通上的障礙,協同商務的推行,也是難上加難。所以,條碼如同協同商務中的小螺絲釘,看似不起眼,卻不可或缺。
為因應貨品製造與來源的多樣化,條碼也持續改良,由8碼增進為13碼、14碼,非零售包裝的條碼更出現20碼、30碼以上的加長型條碼。隨著商品的資訊承載量增大,條碼的功能逐漸不敷使用。再加上,協同商務遠較POS系統所需的所需的資訊量為多,若未來出現更長的條碼,商品的包裝是否要因此而加大、加寬呢?
日本RF Square總裁,也是VICS會員的Funamoto,在商業司舉辦的流通業協同商務應用研討會中指出,「RFID的出現,將有助於協同商務在全球的推動。」過去所談論的協同商務,是在條碼基礎之上建構的美好願景。RFID的出現,為協同商務解決了技術層面的問題,可行性也大幅提昇。待RFID的成本降低,企業普遍使用時,技術將不再是推動協同商務的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