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金融 純網銀的破壞式創新

記者/呂佩茹

純網銀議題於今年可說是熱度非常高,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金管會)在今年初宣布將釋出兩張純網銀執照,各大企業為拓展事業版圖,紛紛組隊為爭取執照備戰,共計有三支隊伍參戰。直至7月30日,金管會宣布發出三張純網銀執照,等於三支戰隊均通過核准,預計8至20個月後正式開業。金管會發布的新聞稿中也針對發出三張執照給出了三大理由,三家申請者有各自目標客群與營運模式、參照鄰近國家經驗認為其對傳統銀行市占影響有限、部分傳統銀行整併,開放三家純網銀並不影響台灣銀行總數。

傳統銀行能做的在純網銀均能辦到,不受空間、時間限制是最大特色,且依規定不可設立實體分行。除了實體機構、真人服務外,純網銀跟傳統銀行幾乎沒有差別。在台灣,網路與智慧型手機普及率可說是相當高,但行動金融(mobile banking)卻並不普及。金管會表示,台灣民眾使用網路銀行的比例並不高,期待純網銀發揮「鯰魚效應」,帶動金融復甦,並將金融與科技連結,跳脫民眾過去對金融服務的想像。

面對金融與科技攜手打造的金融新世代,資安防範勢必會成為成敗關鍵。全數位化的服務下,龐大的數據資料、系統建構與維護、資訊安全的設計均是最燒錢且不可小看的成本。目前三家純網銀團隊的股東結構中,均有銀行業者投資,資金運用與以及投資結構的操作,都能倚靠銀行團隊長期下來的實戰經驗,客戶的部分也可仰賴股東原有的會員或使用者,但資訊交換仍是一大難題。

跨產業的合作,全民拭目以待。純網銀相較於傳統銀行,掌握了更多數據與資訊,藉由跨界整合物流、金流與資訊流,創造不同於傳統銀行的差異化服務以及商業模式。因台灣起步較晚,現已有許多國家能看見純網銀的足跡,或許業者可借鏡他國成功案例,結合在地商業經營,為金融市場帶來一股創新變革的新氣象。

■ 傳統銀行推出的網路銀行僅能視為實體銀行的延伸,純網銀仍與其有所差異。 (取材自/Unsplash網站)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