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絕假新聞 自由不該成為擋箭牌

記者/呂佩茹

網路的發展,為民眾帶來許多便利,可跨空間、時間進行社交,與此同時,也帶來了負面影響,像是網路沈癮、網路犯罪等。網路傳播訊息的速度飛快,若未經善加查證,謠言就會像流感一樣,迅速的傳散。有鑑於此,網路社群成了孕育假新聞的溫床;言論自由,成了無限上綱的理由。誰又該對「假新聞」負責呢?有社群的地方,就有可能存在假新聞,因此打擊假新聞,並非是特定對象該擔起的責任,而應是一種全球運動。

■ 社群媒體即時性的功能使平台成為假新聞的溫床。 (取材自/Unsplash網站)

各國接連出招打假

當社會上有突發的重大案件發生,傳統媒體並不能像網路一樣快速地發布消息,因此網路內容將顯得格外重要。為了確保平台內容真實性,避免假新聞造成民眾身心靈恐慌,Google針對旗下影音平台YouTube導入事實查核機制。主要是希望能有效打擊在槍擊事件、天災、重大事件發生後激增的不實影片。YouTube蔚為全球最大的影音社群平台,Google在該平台上導入查核機制,無疑是希望能藉此杜絕該平台上的不實內容,確保內容真實,避免造成民眾錯誤認知。

線上百科全書「維基百科」,也是民眾、媒體在查閱資料時的必備工具之一,因此在討論假新聞、資訊誤導時,維基百科也成為重要一員。任何人均可對維基百科進行編輯,平均每月超過150億人次瀏覽,被翻譯成近300種語言,為全球10大最受歡迎網站之一。為了避免假資訊的傳散,維基百科創辦人Jimmy Wales提出WikiTribune計畫,其是一種類似於維基百科的新聞網站,主要精神為”Evidence-based journalism”,顧名思義必須以證據為基礎,且內容可供世人驗證。

媒體自律才是王道

除了各大平台接連出招,全球政府也紛紛擬定法律政策,希望能藉此杜絕假新聞亂象。美國在2016年通過「反外國宣傳與造謠法案」將爭議新聞交由第三方事實查證機構查核;德國在2018年通過「社交網路強制法」,擁有200萬以上的用戶數之社交平台即受該法管制,當出現非法內容時,政府即要求其需在24小時內刪除不當內容;加拿大更針對9至19歲的學生加強媒體識讀教育。

媒體貴為第四權,我們不曾考慮新聞「過度」自由的問題。隨網路普及、自媒體興起,媒體力量逐漸壯大,民眾透過網路獲得資訊的比例也逐年攀升,內容的把關也成為重要一環。面對現況,除了民眾自主選擇優質媒體內容外,媒體產業也應嚴格自律,為受眾提供公正與客觀的報導,更針對謠言、即時訊息加以查證,才能有效防範假新聞的流竄。

■ 傳媒產業面對市場化競爭,應嚴守媒體自律底線,以全民利益為出發點,避免刊載過度偏頗、未經查證的內容。(取材自/Unsplash網站)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