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購物高風險 糾紛層出不窮

記者/鍾函芸

近年來,網際購物蓬勃發展, 但目前網路上的交易仍充滿許多不確定性。原因是網路購物的模式與消費者所熟悉傳統的實體購物環境的經驗有所不同,例如消費者無法直接面對業者、很難事先檢視商品、比較不能就交易的條件與業者直接進行溝通,因此也給消費者帶來一些潛在的風險。

作為如此高便利性但又高風險的購物環境,網路購物究竟隱藏了哪些危機呢?

網路商品不敷期待

首先,所訂購商品或服務不符合期望。在網路進行交易,消費者無法事先檢視商品或服務,只能經由網站或是賣家所提供的照片與文字等資訊來判斷商品的良窳。因此消費者極可能在收到商品或服務時,才發現品質或規格跟自己原先的期望有所落差。舉例來說,知名購物網站PChome Online就曾發生販賣仿冒名牌上衣的烏龍事件,而造成很大的爭議。

消費糾紛的處理

網路購物的缺點之一是消費者無法與業者進行面對面的溝通,發生爭議時可能較難求償,特別是與國外業者發生購物購物糾紛問題時,更牽涉到準據法及司法管轄權等複雜問題。如先前指出的PChome Online因仿冒品爭議所造成的消費糾紛,PChome Online立即將爭議商品送交原廠檢驗,並全額退費,力保消費者的權利。

網路詐欺層出不窮

由於業者的身份良莠不齊,因此極可能發生網路詐欺的行為。有些網路騙客主要利用年輕人崇尚名牌的心態,打著比市價低的價位,讓經濟能力有限的學生族群上鉤,等他們付出款項後,不是收不到貨,就是收到假貨或壞損的貨品。

近來網路詐財手法也一再推陳出新,現在有一種「網路釣魚」的電子郵件,郵件中附有幾可亂真的造假網站網址,謊稱更新客戶服務或是更新帳戶資料,騙取受害人的帳戶密碼以及相關資料,這樣一來網路釣魚客就可以更方便地在真正的網站上竊取客戶的錢財,或者從事大筆消費。但由於網路的普及性、匿名性及全球性的特質,使得網路上的詐欺更容易進行且查緝上更為困難。

個人資料的竊盜

網路詐欺的危機也牽涉到隱私權的侵犯與網路交易安全問題。大多數的網站在消費者進行購物時,都會要求消費者提供一些個人資料以完成交易,但這些資料卻可能被挪為他用,例如作為業者以後行銷之用途、與其他業者分享或販售給其他的業者、或是駭客入侵等,嚴重侵害消費者的隱私權。

經常在網際網路上刷卡的消費者可能會發現,目前在網路上提供各式各樣的產品或服務的網站愈來愈多,而且這些網站上的許多共同畫面就是在您取得服務之前,要求消費者輸入信用卡卡號及有效日期等資料。

在高風險的網路購物環境,消費者在網路交易時所提供的信用卡資料或其他財務資料,可能在傳遞的過程中被截取、被業者不當的使用或被駭客或業者公司內未授員工取得存在電腦內之信用卡資料等,或是網路駭客可能侵入電腦系統竊取這些信用卡資料製成偽卡。

更進階的手法則是,網路上的這家商店只是一家騙取消費者錢財的虛設商店,明天您再上網它可能就消失無蹤。PChome購物頻道先前就也曾遭名為「PChomes」網站「仿冒」,因此消費者更應該睜大雙眼,替自己的機密資料與交易安全做把關。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