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行動商務─過去與現在

記者/李威儀

八○年代初,在類比式語音傳輸技術的發展下,「黑金剛大哥大」成為當時最炫的時髦行頭,這股解放電話線的新浪潮,讓商務活動也隨之進入一個新的「行動階段」。

到了九○年代,數位式行動電話系統開始取代傳統行動電話。除了基本的通話功能外,開始提供數據與傳真等加值型服務,宣告了第二代行動通訊科技(2G)的時代來臨。

市場上陸續出現包括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MA(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以及PDC(Personal Digital Cellular)等系統規格。一九九六年,電信產業解禁,市場開放,在百家爭鳴下,通訊市場也頓時熱絡起來。

隨著行動電話用戶數的大幅成長,行動通訊市場顯得商機無限。然而在手機的逐步普及化下,一般的通訊功能很快地便不足為奇,電信廠商於是開始提供更多娛樂及資訊加值應用服務,期望發現行動科技的「殺手級應用」(Killer Application),由此,行動商務也開始更加地蓬勃發展。

為了提供更多的行動服務功能,行動通訊在需要更好的傳輸能力需求下,第三代行動通訊(3G)系統在二十一世紀正式推出,而在此同時,無線網路的發展建置也逐漸起步。

二○○四年行政院推動「M台灣計劃」,發展無線寬頻基礎建設及應用服務,而台北市也在二○○五年廣設無線熱點(Hot point)打造「無線新都」,雖然實際成效有限,但仍攀上台灣行動商務建設的另一灘頭堡。

今年七月在WiMax(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執照開放競標後,由於WiMax更遠更快的傳輸能力,因而也成為行動商務未來可能拓展的重要關鍵。「無線科技是電子商務的成長荷爾蒙,」市調公司Gartner Group的分析師Bob Egan曾這樣說。

然而,目前行動科技的基礎建設與應用市場仍然面臨許多問題。經濟部長陳瑞隆曾表示,M台灣計劃的發展速度的確有些落後。而行政院政務委員林逢慶也曾指出,政府過於重視硬體設備與基礎建設,卻忽略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使得成效並不理想。這使得科技與商務結合發展的現實前景,在一片看好之中,卻又顯得不那麼確定,而真正具有規模的行動商務,則仍有一段路要走。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