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代行銷手法大不同 小企業面臨接班窘境

記者/陳緯倫

朋友最近面了一間小公司,從老闆到老闆娘到小老闆,加上其他員工大概不到八個人,這是典型的台灣小企業,由家人創辦,然後成員多半也是家族成員。

這種小型企業曾經造就台灣經濟奇蹟,是台灣曾經富庶繁榮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然而時代往前推,過去做事的方式,也因為科技網路而有所變化。

比如說,過去中小企業非常重視業務登門拜訪,或者刊登報刊雜誌廣告來促銷產品。但到了三十年後的現代,業務登門拜訪被轟出去的機會越來越高,平面廣告的效益也因為網路媒體興起而漸漸式微。第二代或許沒親眼見過白手起家,但學歷與眼界多半比第一代父執輩寬闊,因此作風與做法也多半不同。

他們多半選擇網路廣告(無論是社群廣告或是關鍵字廣告,或者各媒體的版面廣告),或者SEO優化自己的排名,或者找網紅推薦、置入產品。換言之,因為時代不同而有不同的做法是可以理解。但表面上說放手交班的第一代,卻往往牽制著剛接班而且雄心萬丈的第二代。因此一旦介入行銷方式,你往往可以看到標榜年輕的小企業,還在繼續到處參展(是的,儘管參展效益已越來越低),還在印平面廣告,還在登門拜訪拉業務。第二代明知這是過時的行銷作法,但面對那父執輩「薑是老的辣」的強硬介入,第二代實屬無奈。

朋友應徵的小企業,即呈現此一問題:明明應徵職缺上說的是「網路行銷」,但進去之後才發現是「實體行銷」,甚至是「行銷業務」、「行銷設計」形容較為貼切。為何會造就此一情況?因為過去台灣社會常常將這些零零總總不同的職缺合併為一,過去行得通,是因為方法簡單且要求不多(是的,過去可以接受醜醜的廣告設計),但現在競爭激烈,要求的分工專業更細,行銷就是行銷,業務就是業務,設計就是設計,硬要三者合一其實已不太可能。

而造成朋友此缺表裡不一,正是第一代與第二代的想法差異過大。第一代從貧窮走向富庶,知道創業維艱,因此在位明白效益之前,格外省錢,只想將產品做好,產品好人就會來買;而第二代留學歸國,深知沒有初步投資行銷廣告的經費,便無法在網路世界先佔一位。因父子想法不同,導致朋友先以第二代指示進行廣告規劃,然後規劃案到了第一代眼中,立即被推翻。

其實這種做白工在任何大中小企業顯而易見,明明浪費時間的事情,一二代卻不先行溝通,讓下面的員工做足白工。

但這畢竟是台灣小企業的轉型之痛,尤其在這經濟蕭條的年代,要怎麼說服父執輩,本身就是一個大問題了。

分享此新聞: